新闻中心 分类>>

让体育锻炼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2024-01-05 22:30:3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体育颂》中写道:“体育,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这一说法,不仅勾画出体育的轮廓,也讴歌了体育对于生命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小胖墩”“小眼镜”在中小学中越来越多,社会各方积极呼吁,要强化体育课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各地因地制宜,在决策上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体育入中考、体育测试等渐成风尚。

  本以为一切都向好发展,但最近的一桩桩事,又让人陷入深思:体育锻炼的效果到底如何?体育锻炼到底要不要考试?如何才能让体育锻炼达到公众期待的效果?这些问题,备受关注。

  比如近日,没有一点点防备,“很多男生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的话题冲上了热搜,这似乎揭开了部分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画皮。之前再多的铺垫、再好的政策,到后端呈现出的效果就是这样,难免让人忧心忡忡。难道之前的那些措施办法,一点点效果都没有吗?

  那么,这只是个别现象吗?从现实的呈现来看,很难给人足够的信心。一方面,前不久教育部针对有人建议“把体育学科由副科教学变为主科教学”表示,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科目,没有主次之分。这证明一点,在部分人的潜意识里,体育还是副课,还是没那么重要。另一方面,近年来央媒也多次批评“阴柔风”“伪娘”“娘炮”等现象。而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因为锻炼多了,可能就没有这些“柔性之美”了。

  增强体质、锻炼身心、享受乐趣,体育带来的利好显而易见。而对青少年来说,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出健康的体魄,更能在输赢之中感悟胜不骄、败不馁的人生道理,何乐而不为呢?那在青少年身体素质没有达到公众预期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成因呢?

  思想上没有高度重视。一方面,很多青少年并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面对体育课,他们选择“偷懒”,面对体测,他们“临时抱佛脚”,当意识并没有跟上之时,体育锻炼便会成为一纸空谈。另一方面,社会上的观念也在原地踏步,当体育课还有“副课”之争时,就足以知道,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面,体育课没那么重要,这也会影响家长和老师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督促与引导。

  标准上没有严格落实。在体测上AG九游会官网,我们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是顶层设计,也是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一种督促。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出于种种考虑,并没有严格落实这一标准。甚至于,为了应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查复核,一些学校还会专门找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来配合。当体测变成了“形式主义”,“体育锻炼”就成为了镜花水月。

  课程上没有创新突破。学生们对体育课兴趣不大,除了自身思想观念有问题之外,也有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的原因。十几年前,体育课是田径、足球、篮球等;十几年后,还是如此。而年轻人喜欢的瑜伽、户外拓展等“新体育课”,则没能与时俱进地出现在“课堂”上,这也会降低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任何课程的设置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与时俱进,如此才能吸引青少年的目光,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国建设必须从青少年抓起,面对青少年身体素质下滑的现实,我们不能无动于衷,而应积极作为。要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去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学生要提升自律意识。对青少年来说,体育锻炼需要“自我加压”,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享受美好的生活。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上,严格的自律至关重要,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体育锻炼,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他们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体育锻炼成为下意识的一种生活习惯。这方面的引导工作,要积极落实。

  家校社共育机制要发挥积极作用。对家长来说,教育观念要及时更新,不仅要抓孩子的学习,更要抓孩子的体育,只有这两手抓,孩子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长。对学校来说,不仅要严格执行各项体测标准,更要保障体育课的开设以及体育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通过多种方式让青少年爱上体育锻炼,享受体育带来的魅力与精彩。对全社会来说,不仅要积极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更要积极完善公共体育设施,让青少年在离开学校之后依然有可以锻炼的场所,这些工作都要做好、做到位。只有家校社共同努力,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总之,体育锻炼所具备的教育价值,可以转化为青少年的优良品质,让他们终身受益。对社会各方来说,都应把功夫下在平时、把短板补在日常,让体育锻炼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开启美好新篇章的起点。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