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类>>

AG九游会居家运动锻炼方法十篇

2024-04-10 05:28:3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AG九游会居家运动锻炼方法十篇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入基层访谈法等对南昌大学青山湖家属区体育活动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南昌大学青山湖家属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群体以少、老年人居多,女性多于男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积极,但体育锻炼认识还有待加强,大部分的居民达不到体育人口的要求。建议普及体育锻炼知识,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充分发挥社区体育健身、健心地作用,面向社会招聘体育指导员,提高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质量。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入基层访谈法等对南昌大学青山湖家属区体育活动现状进行研究,旨在为推动该家属区乃至全市居民通过社区体育这一锻炼方式来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通过专家访谈设计了问卷,并进行了信效度检验(r=0.85)。随机发放问卷97份,回收89份,回收率91.75%。剔除6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83份,问卷有效率93.26%。

  在被调查的83人中,参与社区体育运动81人,其中男性36人,占44.00%;女性有45人,占56.00%。由此看出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女性多于男性,比例相较高出12.00%。究其原因女性更喜欢健身类、表演类活动,周边的学校场地、公园、广场等地方为此提供便利。再者女性更注重形态美,也是促使其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

  依据生理学对人年龄阶段的划分并结合研究需要分类如下:18周岁以下为少年,18-30周岁为青年,31-55周岁为中年,55周岁以上为老年人。被调查的81人中,55周岁以上年龄段32人,所占比例为39.51%,18周岁以下的27人,所占比例为33.33%,青年人和中年人所占比例较少,各占13.58%。被调查者年龄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这将不利于劳动主体的健康。

  在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身体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前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体育锻炼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不仅如此它还有调节心情缓解压力的重要作用。在对家属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态度调查中,被调查者83人,持不积极态度的仅有5人,占调查总人数6.02%,说明南昌大学青山湖家属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还是相对比较积极的,这为家属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被调查者中认为生命在于运动的居民30人,所占比例为36.14% ;63.86%的居民对体育健身、健康均存在认识错误(见表1)。是需要不断运动的,血液包括的器官都是运动且循环的,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提高心脏机能,各器官才能更好地运行。由此看来,南昌大学青山湖家属区居民的体育认识还需加强引导。

  每次锻炼时间是保证有效体育锻炼量的基础,而锻炼时间的长短则与体质、身体状态、运动年限等因素有关。初进行体育锻炼的居民,每次锻炼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居民,每次锻炼时间控制在45-60分钟;身体状态较好的居民,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延长锻炼时间。

  被调查者中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0-60分钟42人,60分钟以上18人,两者占调查总人数的72.29%(见表2)。由此可见,南昌大学青山湖家属区居民每次体育锻炼时间是较充足的,这可能与较多居民选择慢跑、快走、有氧舞蹈等小强度运动项目有关。

  体育锻炼频率是指体育锻炼者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1],通常以一周为一个周期。一周时间内,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且微微出汗,这是对体育人口的界定。处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锻炼次数不宜过多,每周保证3次锻炼即可,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可适当增加锻炼次数。

  被调查者中能保证每周3次及以上锻炼次数的有44人,所占比例为53.02%,21.69%的被调查者只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或不参加(见表3)。这可能与居民的工作性质有关,大学教师课余时可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

  体育锻炼的强度是以被调查者体育锻炼时的身体感受来划定的,呼吸、心跳与平时相比变化不大为小强度,呼吸、心跳略有加快,微微出汗为中等强度,呼吸急促、心跳明显加快、出汗较多为大强度[1]。运动强度是科学进行身体练习的重要方面,运动强度小达不到效果,运动强度大可能导致意外情况发生,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被调查者选择中等强度及以下69人,所占比例为 85.18%(见表4)。由此看出,南昌大学青山湖家属区大部分居民达不到体育人口所规定的“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以上”要求。家属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基本促进身体健康的出发点,大都会选择非竞技化、文体一体化的项目,而这些项目运动负荷一般较小。

  (一)南昌大学青山湖家属区居民年龄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参加体育活动的群体以少、老年人居多;在男女比例关系上,女性锻炼者多于男性锻炼者。

  (三)南昌大学青山湖家属区居民每次体育活动时间较充足,超过半数的居民满足每周锻炼三次及以上的频率,但运动强度有所欠缺,大部分的居民达不到体育人口的要求。

  (二)普及体育锻炼知识,宣传社区体育功能,充分发挥社区体育健身、健心地作用,培养和巩固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

  [2] 樊炳有.社区体育论(第一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2-69.

  作者简介:梁廷方(1966-),男,江苏扬州人,扬州职业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教学。

  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刚要》中提出了到2010年底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目标。江苏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中也提出到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5%以上;城乡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站)点5个以上;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到92%以上的具体目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4%,所以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计划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全市502.33万人中有396.43万人生活在农村,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江苏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研究扬州市农村居民体育健身状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江苏省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状况,可以为政府职能部分的决策提供一定依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1 研究对象 以扬州市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高邮市、仪征市及宝应县的9个乡镇为研究对象。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有关人口、农村体育、社区体育等方面的资料40余篇。

  2.2.2 问卷调查法 在广陵区的湾头镇、邗江区的公道镇,江都区的小纪镇、凡川镇、宜陵镇,高邮的菱塘镇、三垛镇,宝应的范水镇,仪征的陈集镇选取了850名20-70岁农村居民,其中男485名,女365名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50份,回收81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8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5.5%和96.8%。

  2.2.3 统计法 对问卷的调查数据组织专门人员对调查的数据输入计算机excel表格进行处理。

  3.1 扬州市农村居民体育健身人数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扬州市农村乡镇居民健身锻炼状况不容乐观,在被调查的居民中参加过体育健身锻炼的人数只有272人,占34.6%。如果按照体育人口的标准来计算只有184人,占23.4%。见表1。

  扬州市地处苏中地区,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据扬州市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扬州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458元,实现了消费支出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农民的余暇时间也日益增多,客观上讲已具备了健身锻炼的基本条件。从调查的数据看和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的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究其原因,首先是农民还没有形成三维健康观、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农村乡镇文化建设的滞后,先进的文化可以凝聚人、感召人、塑造人,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干意见》中也提出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可见文化建设可以推动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体育活动又是文化建设的载体,由于这种文化建设的滞后在许多地方落后、腐朽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许多农村居民把业余时间放在了打牌、麻将、聊天、甚至于迷信活动上。

  3.2 扬州市农村居民不参加健身锻炼的原因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缺乏健身锻炼的技能、缺乏组织管理和观念认识是影响农村居民健身锻炼的主要原因,有51.9%的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掌握健身锻炼的技能,32.6%的居民认为缺少锻炼的组织,73.1%的居民认为没病无需锻炼。见表2。

  虽然近年来国家国务院、发改委、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各市体育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全民健身工程的政策法规,但在农村基层社区宣传执行的力度是很不到位的,虽然很多地方每年有农动会、体育节等活动,但由于组织宣传不到位、现代竞技体育的项目偏多,赋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项目偏少等原因造成参与者很少有真正的农民,有些地方为了荣誉不惜花钱雇运动员参与比赛,农村居民体育健身的主体意识没有唤醒。缺乏组织管理是影响农村居民参与健身锻炼的另一重要原因,农村基层社区缺乏从事群众体育的部门和人员,基层干部本身的基本素质不高,对全民健身重要性意义的认识不足,很难要求他们主动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推动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另外农村村落分部零散,客观上给成立民间的体育团体和协会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当下大部分年轻人都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这些人由于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基本没有掌握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也没有机会和意识接受技能的培训。

  3.3 扬州市农村居民健身活动内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扬州市农村居民健身活动的内容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民间体育、散步、慢跑、徒手操等项目上。见表3。

  农村地域辽阔,基础设施建设较差、村落里很难见到有比较正规的运动场和营业性健身会所,再加上农村很少有负责群众体育的职能部门,即使有了也只是行同虚设,在群众体育的开展、健身项目的推广与普及上没有尽到其责任。另外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比较低,思想比较传统、保守,一些现代的、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太容易接受,主观上造成运动项目选择的单一性。

  3.4 扬州市农村居民健身锻炼价值取向调查 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受主体的需要、经济条件、体育知识、体育运动经历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乡镇居民在经济条件、体育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不及城市居民,他们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应该反应的是他们朴素的客观的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扬州市乡镇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增进健康、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体育锻炼增进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成为乡镇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很重要的目的之一,这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农村文化建设的缺失和娱乐活动的匮乏,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乡镇居民娱乐活动和社会交往的一个载体;同时也反应出农村居民对体育的功能认识还不够全面。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有34.1%的居民选择在乡村道路进行锻炼,有27.9%的居民选择在在家庭院进行锻炼AG九游会,有23.5%的居民在公园和广场进行锻炼,而选择在正规运动场和健身会所锻炼的人只占13.9%。见表5。

  据国家体育总局的《全民健身纲要实施十五年》中的数据: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投入资金225.7亿元,建成了“全民健身路径”16.4万条、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400多个、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万多个、体育公园420多个、体育健身广场4700多个、全民健身户外营地900多个、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73个、社区运动场1.1万个、健身步道12.2万条。应该说全民健身纲要颁布以来全面健身的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这些设施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社区和农村集镇,真正分布于村落的场地设施是微乎其微,客观上造成了乡镇居民在选择体育锻炼场地的难度。从主观上讲乡镇居民在从事体育锻炼时对场地的要求不是很高,因为大部分居民选择的是慢跑、散步、太极拳、民间体育等一些技术性不强的对场地要求不高的体育项目。

  4.1.1 扬州市农村老年育健身意识淡薄,参与健身的人数不多,与江苏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中提出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4.2.1 农村要通过广播、墙报及文艺表演等手段加强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农村体育工作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宣传,普及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等方面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提高其体育锻炼的热情。

  4.2.2 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骨干的的培养,经常性的开办一些健身技能的培训班,使农村居民能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健身技能。地方文体部门应注意加强农村居民体育组织的建设,并加强管理和指导,使农村居民有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把那些零星的、分散的、自发的锻炼人群变成有组织的、网络化的锻炼群体,以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健身锻炼的队伍中来。

  4.2.3 政府职能部门注重对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特别是民间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推广,以民间体育为载体、以乡镇文化建设为抓手,这样以民间体育促动乡镇文化建设,反过来以乡镇文化建设推动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发展。

  4.2.4 基于农村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价值取向,基层文体部门应经常性组织居民开展一些规模小、投资少的文体展示、交流及比赛活动,这样不仅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丰富了农村的文化市场,最终实现人民安康社会和谐。

  4.2.5 综合农村经济条件及农村居民在体育健身的项目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因素,政府在体育锻炼场所与设施建设上要有倾向性,不能麻木上马建设一些投入大、功能全的比较正规的体育场馆,重点建设一些比较舒适、幽雅、安全的健身广场、公园,注重其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功能。

  体育素养主要包括体育意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基本体育知识及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与欣赏比赛的能力等方面,它是个人先天具有和通过后期教育获取体育信息,并运用这些体育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体质健康的能力。近年来,对体育素养的研究得到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界的关注,但是如何评价体育素养,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目前学者们对体育素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素养对素质教育发展的作用等方面,对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对城市社区居民体育素养现状的分析,有利于城市居民个育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自身体质健康的发展,有利于身体慢性疾病的功能性康复,为提升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提供参考和建议。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保定市部分社区居民体育素养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通过对社区居民的体育认知现状、体育行为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调查研究。汇总数据与分析结果如下:

  管理者和居民的观念与认识对居民体育素养的形成以及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有94.6%的管理者认为提高居民的体育素养非常有必要;95.6%的居民认为社区体育指导员明显不足,需要配置社区体育指导员。由此可见,多数管理者能正确认识提高居民体育素养工作的重要性,居民对自身的健康锻炼有着较深的认识和理解。所调查的居民都认为参与体育锻炼很重要,对参与体育锻炼有正确的态度,在爱好运动项目类别上分布较广,42%的居民能够掌握2项以上运动项目;76.2%的居民了解体育运动损伤及自救常识。但84.5%的人没有自己的锻炼计划,94.3%的人在锻炼前觉得没必要做身体检查,还有82.6%的居民不知道在运动中应该如何控制好运动负荷,仅有32%左右的居民能够掌握正确的部分处理方法。由此可见,居民缺乏相应的体育健康知识,运动技术水平偏低,所掌握的运动项目较少,体质健康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这些都制约着居民自身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内容很丰富,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参与的项目依次是:走跑、羽毛球、舞蹈、太极拳、乒乓球、篮球、散步、足球、排球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在项目选择上有所不同,但不论年龄、性别,在选择上都以投资少、简单易行、技术性难度小、娱乐健身性强的项目为选择对象。居民在体育锻炼时间上和空间的利用上,每次锻炼时间一般都在30分钟左右,而30分钟以下和30分钟以上的人也不在少数,这说明群众对锻炼时间是没有什么控制的,是很随意的。

  社区居民锻炼场所主要有公共活动场所、自家庭院、住宅小区、场院及单位体育设施,在场地选择上以不收费的为主,以居住小区健身站点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最高。锻炼动机以强身健体为主要锻炼目的,这说明人们已经逐步将体育与自身的健康密切联系起来。其次是消遣娱乐和防病治病、减压放松、减肥健美、提高运动能力和增加社交,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社区居民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呈多样性,主要有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与人交谈、参与活动、其他等,大众媒体称为了居民获得体育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参与活动和言谈交流均达到40%左右的比率。由此可见,个体间在参与活动中的互动和交流正逐渐成为广大居民获得体育信息的重要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缺乏氛围”和“没有兴趣”这两项是制约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而良好的体育氛围和居民的锻炼兴趣正是社区体育能够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影响因素排在第3、4位的分别是“缺少体育指导”和“缺乏恒心”,这也反映出居民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对锻炼知识及锻炼指导的需求日益增强。影响因素较低的为“没有时间”和“工作劳累”以及“场地缺乏”,这说明随着保定市的社区体育设施以及周边公共、开放性活动场所增多,社区居民在参与锻炼的时间上得到保障,“锻炼场所”能基本满足居民需求。“场地缺乏”已不再是制约城市居民参与锻炼的主要因素。营造良好体育锻炼氛围,积极进行体育知识指导与宣传,是现在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1.社区管理者要把社区体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社区工作计划,规范社区体育组织及管理制度,使社区体育活动有序健康发展。

  2.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活动场所设施,健全体育组织。社区管理部门要积极加强健身路径配置,增加体育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

  3.政府及社区管理部门要利用媒体及各种宣传手段积极进行体育健康知识宣传,加大体育健身项目的推广力度。

  4.加大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区体育工作骨干的培训力度,加强与专业体育部门的合作,将专业体育部门的优势资源整合到社区体育中来。

  5.积极引导居民的科学健身意识,在锻炼中因人制宜,科学引导,构建社区、居民,医院、社区指导员共同参与的体育素养实施路径,并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的目标构建和评价。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滕州市南沙河镇部分居民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滕州市南沙河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之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农村体育是体育事业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体育事业研究重点和主要的发展方向;在新农村体育发展过程中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并存,解决农村体育问题依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在滕州市南沙河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中显示,离退休人员占到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工作的负担和压力,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调查中,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和人数比较少,这是因为他们在学校中的课程中有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只有一些特别爱运动的学生,才会偶尔在业余的时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作为一个体育活动的主要力量的青年人,在调查中的人数比例偏低,只有11.6%。究其原因,一是工作方面和生活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闲暇的时间比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自然罕见;还有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不够,认为自己正当壮年,不需要再进行体育锻炼了,对体育锻炼没有热情和积极性。

  调查显示,滕州市南沙河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29.5%),增加体力(22.8%),和消遣娱乐(21.2%)。其他依次是:生活工作减压(7.4%)、放松(5.4%),减肥(5.1%),健美(3.8%),提高运动技术(2.9%),社交(1.3%)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人数比例逐渐提高。

  通过调查表明影响滕州市南沙河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有近59%的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必要,认为那是浪费时间。有21%的人将原因归结于没有时间,整天忙于干活,尤其是农村女性,每天又要去地里劳作还要操持家务,看孩子,即使想锻炼也没有时间。还有9%的人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认为场地和器材设施是限制他们参加锻炼的主要因素。还有8%的居民认为经济条件限制了他们的健身锻炼。此外还有3%人还存在原因。从中可以看出真正限制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个人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和态度,他们对体育健身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滕州市南沙河镇居民进行健身锻炼和体育健身急需科学的健身指导,其中61.5%的居民同意在农村建立健身活动的咨询场所,说明大多数居民对健身活动需要信息咨询;63.5%的居民同意实行健身指导员制度;54.5%的居民希望能够开设科学健身讲座,这说明滕州市南沙河镇农村居民在健身方法和健身手段方面急需专门的指导教学;33.5%的居民希望体育职能机关能够多的组织一些群众性的健身活动。

  1.滕州市南沙河镇农村体育健身设施比较完善,体育氛围比较好。但中年人特别是中年男性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较差。

  2.滕州市南沙河镇居民社区体育活动主要是以居民自发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没有明显健身目的和健身规律。

  3.滕州市南沙河镇在农村对健身运动的宣传不够深入,而且缺乏一定的力度,使农村居民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再加上居民自我健身的意识相对薄弱,成为影响居民体育健身运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4.滕州市南沙河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指导。居民锻炼比较盲目,没有计划,没有目标,缺乏科学性,效果不好。

  1.发挥滕州市南沙河镇乡镇委员会和农村村支委会在促进农村体育发展中的组织管理作用,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管理与保护。

  3.建议加强对农村居民健身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滕州市南沙河镇居民的健身锻炼意识,提高居民对健身活动的理解水平和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体育氛围,使广大居民能够自发的参与到健身运动中。

  4.建议滕州市南沙河镇在农村建立体育健身活动咨询站,同时实行健身指导员制度,为广大农民提供科学的健身信息和专业的锻炼方法与手段的指导;并能够尽可能多的组织开展一些群众性的健身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氛围。

  烟台市农村居民参与的体育活动内容较为单一,44.97%的农村居民选择慢跑和散步,28.21%的农村居民选择武术,它们由于不受场地限制,而且成本低,便于控制运动量以及强度,成为大众最常见的健身项目。其中武术作为中华文化传统健身项目拥有较多的种类,例如:太极拳、五禽戏、健身气功等等,在锻炼的同时也有利于组成健身小团体,在锻炼的过程中不仅方便大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有利于邻里之间的感情培养。一些较大的村落还拥有专门组织广场舞的小团队,有10.89%的农村居民选择交谊舞和体操,每天在固定时间地点进行活动,简单易学的动作和热闹的氛围吸引了周边群众的参与,这项运动尤其受到中老年群体的喜爱。篮球是一项大强度的体育项目,不仅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还能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这项体育项目被青少年所热衷。只有极少数居民会选择扭秧歌等其他不盛行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因此,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项目较为单一集中,例如:羽毛球、网球等新兴的体育项目还不被人们所熟知。

  烟台市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较为积极,48.32%的农村居民十分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仅有5.31%的人认为参加体育运动没有必要,而剩余的46.37%的人们认为参不参加都行。随着烟台市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需求,也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体育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有放松身心的作用,要使得社会体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首先应加强居民中那46.37%中立的人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在农闲时间里,有体育锻炼行为的村民达到94.6%。其中,每周进行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占74.3%,虽然运动主要以小强度为主,但烟台市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已经有所改善,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也随之愈来愈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已经由早期的政府组织、应付检查演变成自觉的参与行为,人们不再是为了别人而参与体育活动,而是出于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需求以及放松身心的需要,由被动变为主动。因此,从思想上转变农村居民对体育的态度,培养居民的体育意识,是高效发展农村体育的关键。

  据调查,烟台市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的人群里,55.31%的烟台市农村居民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强健体魄。24.30%的农村居民以娱乐消遣为目的,16.48%的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是以缓解压力为目的,3.91%则抱着结交朋友的心态,由此可见心存娱乐消遣放松和缓解压力等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数,这种转变反映了人们逐步开始认识到体育能够带来的益处不再局限于身体上的健身,同时也有助于人们增进对自己的认识和缓解压力等精神上的作用。在现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熬夜、不规律饮食等不良习惯正在慢慢的损坏大家的身体和精神,越来越重的生活工作压力也使更多的人进入到亚健康体质,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社会体育的兴起给了人们重拾健康的希望,人们开始利用闲暇时间锻炼,以确保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愉悦。在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并没能够很好的坚持锻炼,反而是那些老年人以及有慢性疾病或有肥胖困扰的人是体育锻炼的主力军。主要是因为许多成年人忙于工作,缺少锻炼的时间或者意识。只有等到身体真的出现了问题必须要锻炼的时候才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从另一方面讲,也正是有了这种被动的原因影响,这些人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认识到这样的益处,才能够在成为体育人口之后更好的保持下去。

  烟台市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的场所比较集中,48.32%的农村居民选择在公共体育活动场所、马路和街道边进行体育活动,14.25%的人选择自家庭院,22.63%的农村居民选择场院、树林旁、河边、田间、草地进行体育锻炼,另外14.80%的农村居民开始选择体育场馆以及俱乐部进行体育活动。大多数烟台市农村居民选择临近居住地的街道或者空地,以及村里配置的健身路径等免费场所进行锻炼。这不仅体现了农村居民对于体育锻炼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反映了农村配置专业的体育设施场馆的操作困难性。目前我国城市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仍然很不充分,更加无法为农村进行相应的设施配套,人们仅仅能够依靠现有的免费器材设施进行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的单一性限制了烟台市农村社会体育的进一步发展。烟台市农村居民对体育健身设施的需求,逐步由福利型向服务型升级,由此突显出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农村体育的发展的重要性。

  烟台市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逐渐提高,现有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烟台市农村居民对于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信息咨询、体育体质监测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烟台市农村居民对于现阶段体育公共服务的开展满意度不足30%,虽然村民普遍反映近年来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仍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信息咨询的需求急需满足,过去居民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锻炼与强度控制,缺乏锻炼的科学性,甚至存在一定的健身误区,未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阻碍了农村社会体育的发展。很多农村居民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需要专业的健身指导员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通过对于农村居民的需求调查可以发现农村居民对于社会体育的认识程度逐渐加深,摆脱了盲目的健身活动,从而向更高层次进行发展。因此,应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岗位设置,来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锻炼需要,使其能够科学高效的进行体育运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以及对健康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已不能满足简单的锻炼身体的方式,而是追求更全面的健身方式。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组织形式。自上世纪90年代天津市首创“社区体育”模式以来,社区体育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群众体育的基础和重点,全民健身社区化也成为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健美操做为一项很有特色的运动,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因此,社区健身健美操已成为大众健身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随着成都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居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广大社区居民对健身娱乐服务的需求呼声愈发高涨,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自发结成体育团体进行健身娱乐活动,健身健美操就这样进入到成都市的各个社区,成为了成都市的社区体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运动。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据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择取成都市武侯区、锦江区、金牛区、青羊区、成华区五个城区的健身健美操习练者300名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选择一般健美操的占63%;选择拉丁健美操的占40.5%;选择瑜迦健身操的占37%;选择搏击操的占23.5%;选择健身街舞的占9%。从这里可以看出,选一般健美操占的比重最大,因为它练习强度小,实用性强,音乐速度较慢,锻炼身体全面,最重要的是其动作简单易学,对身体素质没有多大要求,适合大多数人作为强身健体的练习内容。

  调查显示,每周参加锻炼在1~2次的占调查人数的53%;每周参加锻炼在3~4次的占调查人数的27%;每周参加锻炼在5次以上的占调查人数的16%;从不参加锻炼的占调查人数的8%。

  我们对社区居民参加锻炼的动机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选“健身”选项的比例最高,占调查总人数的68,表明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生活的质量有了高的追求,对自身健康的关爱明显提高,居民参加社区锻炼的动机以增强体质,保持健康和健美的体形为主。有16的选了“减肥”选项,也是反映人们要求健美这一趋势。其中有25的选了“娱乐”选项,表明生活好过了,人们不仅把体育看作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同时也把体育当作生活的调味剂,当作一种工作之余的放松手段,是一种趣味活动。有6的选“促进交流”,表明了人们对体育的一些特殊功能开始慢慢认识,希望通过体育来增进彼此间的交流、了解。以上四个选项基本上反映了当前成都社区居民参加健身健美操锻炼的主要目的、动机。

  对年龄段的调查,说明中青年是当前社区健身健美操运动的生力军。其中19―35岁的女性是最大的参与群体:19~35岁的居民占全部参与者的70%,反映出这一年龄段的锻炼者对健美操的需求最为迫切。调查还发现,36~45岁的参与者也体现出对健身健美操运动的积极态度。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成都市社区居民对健身健美操的选择因性别不同也具有一定的差别。参加社区健身健美操的主要群体是19~35的青年妇女,她们是最大的参与群体。兴趣与动机是推动健美操活动普及与提高的直接动力,是影响中年妇女练习健美操自觉性与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这与女性在这一年龄段的身心需要也是基本吻合的。而男性相对就比较少,他们除了跑步、散步、太极拳外,还比较趋向于运动量大及对抗性项目,入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所以选择健身健美操的比例就相对女性要少很多。

  许多人把健身作为一种时尚而非生活方式,所以,轰轰烈烈的全民健身场面难以维持。人们对健身健美操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使群众在锻炼身体时往往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人们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知识而伤害身体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健身的积极性。

  社区体育工作者的能力不能适应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专业的健身指导员严重匮乏,政府在这方面的培养力度不够。社区体育指导员制度自1994年实施以来,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社区体育指导员的能力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

  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截和成都市各个社区健身健美操开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并在指导群众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为群众讲解健身健美操的知识以及其方法。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很有必要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任务。

  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关于居民住宅体育设施占地面积的规定,建立其监督机制的法规,特别是在居民区建成竣工后,体育行政部门也应作为验收单位参加验收工作,并有对体育设施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拥有一票否决权。在新建居民区、开发区及旧城改造时应保留一定的空间,多建一些简易、使用性强的锻炼场所和安装一定数量的健身设施。同时还应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以满足社区居民健身发展的需要,保证我市社区健身健美操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3]赵芳,辛松和,黄东等.广西社区体育的基本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05(2)

  [4]韦广忠,阳艺武,麦强.城市社区健身娱乐服务项目需求特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5]吴印波.唐山市社区中年妇女开展健美操活动的调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

  [6]杨频,李亚莉.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99-105

  [7]李先雄,周建社,谭成清.大众健美操的社会文化价值探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1],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相关规定。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2]。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河北省全民健身活动的状况和场地使用情况,寻找制约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制定更合理的全民健身策略,推动河北省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获得有效样本4200份,20岁以上人群2428份。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和整理。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进行效度、信度检验,对河北省部分地区市民发放问卷,采用SPSS20.0软件,对相关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由图1可知,河北省20-50岁的成年人有65.5%是每日工作,参加运动的时间比例大大缩小,并且偶尔还要加班,这是引起成年人不参加体育锻炼原因之一(X2=775.7,P

  由图2、表1可知,河北省居民不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占总人数的64.7%,平均每周7次以上的体育锻炼的人数,只有6.8%,并且大多数人是51岁以上的老年人(X2=149.0,P

  由图3可知,对于20-50岁的成年人在体育锻炼遇到的主要障碍是工作忙,缺少时间(44.1%)和惰性(30.2%),其次缺乏场地设施(28.2%),这是造成成年人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缺乏场地设施(25.6%)是50岁以上老年人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X2=685.60,P

  由图4可知,有27.8%的20-50岁成年人在锻炼时选择离居民区小于1千米的地方进行体育锻炼,因此,社区体育建设具有重要性,是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X2=25.8,P

  由图可知,河北省的居民在体育锻炼时没有指导、自己琢磨的占42.2%。只有3.0%的居民有教练指导,乡村居民接受专业教练指导的只有0.6%。大部分健身者在健身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健身指导,并非健身者不愿接受指导,而是能够给出指导的指导者数量太少,即使有也大都分布在消费性健身场所,因此健身者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出现健身意识下降进而退出健身行列的情形。增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养成体育健身的生活方式。

  河北省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不强,政府部门应增加体育锻炼有益健康的宣传,利用明星、学校、社区的体育活动,引导居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也可通过公众人物的体育娱乐节目,影响成年育锻炼。增强成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开放的公共设施采用专人管理,人群聚集的锻炼区域选出负责人,进行统一维护和维修,保障全民健身器械的基础安全性。常用的场馆可采用会员制,企业广宣赞助等形式收取合理的费用,用于保养和维修场馆。

  广场舞是很好的体育锻炼手段,经常由于场地选择的不合适而引起纠纷。在场地选择上要远离居民区为原则,如公园、广场或空阔的场地,并且要对时间段的选择加以制约,避免扰民和造成声音污染。

  增加政府或社区组织简易、有趣味的体育比赛活动,也可自制社区体育节、体育月、体育周、体育日,增加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迅速发展,增加社区的文化建设。(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物信息测评重点实验室;2.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1]杨杰.我国全民健身研究现状及趋势―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15(2):141-144.

  摘 要 本文采用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法,对扬州市区晨练居观幸福感、晨练居民的体育锻炼,晨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扬州市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为推进幸福扬州建设出谋划策,也为相关体育管理部门制定适宜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与扬州相类似的城市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供可行性参考。

  本研究基于在晨练点实地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晨练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晨练对居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提出建设性的观点。从而吸引更多扬州市民自觉自愿地加入锻炼的行列,充分调动锻炼者的积极性,使市区晨练点体育活动更好地开展,同时提高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幸福扬州的建设,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本研究以扬州市市区的荷花池公园、五台山吉祥广场、来鹤台广场3个晨练点以及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荷花池校区和瘦西湖校区3个校区的运动场馆的晨练者共200名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通过校图书馆的中文数据库等途径,查阅了解有关晨练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由锻炼组织者、指导教师及课题组成员在抽取的晨练点发放问卷,回答完毕后即收回问卷。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8份,有效率为94%。本调查采用的是主观幸福量表并附有基本信息。主观幸福量表,包括若干个描述情绪和情感的词语。该量表包括9个项目,其中前8个每个项目有7个选项,表示在这些情绪上处于何种程度。1表示非常符合,7表示非常不符合,1-7程度逐渐降低。量表的前8个项目所得数值的平均数为A,第9个项目的数值乘以1.1为B,然后算出A﹢B的数值,该数值越小,则主观幸福感越高。

  在对随机抽样的188名晨练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男性占41.5%,女性占58.5%。在观察晨练点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尤其是太极拳(剑)、健身操等群体健身活动中。而在器械、抖空竹和球类活动项目上男性占多数。

  从晨练者年龄分布情况来看,各晨练点大都以中老年人为主,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他们无工作压力,子女多已长大组成家庭独立生活,家庭负担较轻,闲暇时间较多,从事轻松的体育锻炼无疑是保持健康和度过闲暇时间的一个好方式,同时可以充实生活,防治疾病。

  从坚持晨练的时间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有3年以上的晨练习惯,其中3年以上的占61.1%;2-3年的占16.7%;1-2年的占16.2%;每周晨练的频度比例如上图所示,说明晨练者的健身意识很强,经常性进行锻炼,是晨练队伍的中坚力量(表2)。

  从晨练的项目上看,晨练活动以广场舞、太极拳(剑)等集体活动为主,其中太极拳(剑)占61.2%,广场舞占22.3%;跑步占26.8%;球类及器械各占6.2%、5.3%。这可以看出晨练居民更倾向于参与集体活动项目(广场舞等)。

  晨练是健身的一种形式,是居民参与群众体育锻炼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客观因素,因此经常参加晨练对主观幸福感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晨练居观幸福感水平的提高。

  各个运动项目对提高晨练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晨练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心理特点和个人兴趣,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进行晨练。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集体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广场舞等)对于提高晨练居观幸福感效果优于个人运动项目(如跑步、器械等)。因为个人运动项目的体育锻炼不能进行广泛的情感交流和运动共享,而参加集体运动项目的晨练居民可以在运动中体会同伴之间的配合,互相帮助和相互交流,增强集体荣誉感,更能感受到愉悦及放松心情,这有利于使晨练居民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晨练居民中女性的主观幸福感程度高于男性,生活满意度更高。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社会期待更高,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压力更大。因此,相对于男性而言,坚持晨练对女性心理的积极作用更大。

  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所以主观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往往根据年龄的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与年轻人相比, 老年人的期待与他们的实际感受更为吻合。而调查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年龄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大。

  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晨练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与锻炼时间的长短、频率呈正相关。晨练居民的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则主观幸福感也越高。说明坚持晨练可以提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客观因素之一。通过了解晨练点锻炼者的经费来源以自己出资为主,这说明社会对晨练点的经费赞助也较少,对晨练点体育活动重视程度还不够。而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主观幸福指数的重要原因是社会的投入支持不够,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因此,社会支持的程度是影响晨练居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一)晨练居民中女性的主观幸福感程度高于男性,生活满意度更高。比较而言,相对于晨练男性来说,坚持晨练对女性心理的积极作用更大。而年龄和学历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大。

  (二)晨练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与锻炼时间的长短、频率呈正相关。晨练居民的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则主观幸福感也越高。因此,社会要鼓励和支持居民坚持进行晨练活动。

  (三)每个运动项目对提高晨练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集体运动项目(如广场舞等)对于提高晨练居观幸福感效果优于个人运动项目(如跑步、器械等)。

  (四)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客观因素之一。因此,社会尤其是政府要加大对晨练的投入,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吸引并鼓励居民坚持晨练,从而不断地提高扬州居民的主观幸福指数。

  [1] 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中国临床志.1998(3):191-194.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繁荣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2.2.1文献资料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和知网等获得关于社区发展的期刊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国内社区体育方面论文20余篇,阅读了相关报刊资料和相关文件,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2.2.2问卷调查法 对吉安市吉洲区四个社区的体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状况》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90份。

  2.2.3访谈调查法 针对问卷中设置的问题对部分社区居民、居委会干部及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和个别访谈。

  我市吉洲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根据抽样调查(抽样数为200人),54.0%的人表示经常参加,28.5%的表示偶尔参加,17.5%的表示不参加。该调查表示我市吉州区居民追求健康的意识较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较大,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这可能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有关。另一方面,我市吉洲区居民锻炼项目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前几位依次是跑步,乒乓球(各占20%),散步,羽毛球,和篮球(各占15%),而参加太极拳、武术,健身气功,民族舞蹈,等传统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合计15%)。

  根据统计显示,社区居民多选择在公园(占25%)、广场空地(占20%)和公共锻炼场所(占25%)进行体育锻炼,成为社区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但是,在对社区锻炼存在的问题的回答中,40.5%社区居民认为可锻炼的场地太少,32.5%的居民认为场地器材设备满足不了社去居民的需要。为此,造成很例社区居民只能在自家阳台或街道路边锻炼状况。另一方面,我市吉洲区居民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有限,主要用于购买健身器材前六位的依次是羽毛球,跳绳,乒乓球,哑铃和篮球,跑步器材。在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设备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情况下,居民购买一些健身器材,是满足自我健身锻炼的保证。

  调查表明,有40.8%社区居民认为所在社区从未组织体育活动。可见,作为社区,组织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职能尚未充分挖掘;另一方面,居民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究竟何原因,社区居民普遍认为工作较劳累没有时间,或者运动场所条件不符合自己的愿望。论文参考。居民自选锻炼的时间一般选择早晨或傍晚,分别为73.4%和23.1%;在调查对“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对话中,有一半的居民每次锻炼在三十分钟以下,只有部分居民在六十分钟以上,在调查“每周锻炼次数”的对话中,只有少数的居民在三次以上。由此可见社区居民长期性和持久性锻炼缺乏,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普遍的不足,也表明我市吉洲区参加体育锻炼持久性的人口比例低。我市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是以行政为主导的纵向结构组织管理体制,是在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体育组织参与下的管理。论文参考。街道办事处设有文化站或其他人员来兼管社区体育,没有一个街道设立专人管理社区体育。我市吉洲区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在社区体育管理上职责不明,是导致我市当前社区体育发展滞后最直接的因素。

  3.4居民对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意义的认识,100%的居民认为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强人际交往、改善邻里关系;有利于创造良好生活方式、增进居民共同意识、促进社区繁荣、有利于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维护社区安全团结。这表明,我市吉洲区居民对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意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搞好我市社区体育工作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

  4.1.1我市社区体育活动主要有是群众体育活动点进行的日常性体育活动,而体育活动项目和活动场所的选择相对局限;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数量不多,组织活动少,相互间缺少联系和交流。

  4.1.2吉安市吉洲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而居民社区意识薄弱,对社区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感不强。

  4.1.3我市社区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社区体育经费缺乏,场地设施不足,管理制度不全面,指导力量不足等,另外,居民体育消费意识和健康投资观念不强。论文参考。

  4.2.1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对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市、区人民政府文化部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工作中,要重视社区体育的开展。要大力宣传体育健身对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的正确导向作用。

  4.2.2加强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强体育主管部门与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联系,共同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多考虑其综合服务功能,把一些体育设施建设到人流量大、居民乐于前往的公园、如在白鹭洲、仁山平公园等、广场、绿地中,使居民的休闲与健身融为一体,实现公园体育化,体育场地公园化。

  4.2.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使社区体育活动资金保障有力。根据《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吉洲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政府部门应制定全民健身与社区体育建设的投资规划。

  4.2.4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式,实现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我市吉洲区社区体育应建立一种符合吉安市吉洲区实际的,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变上级评价为主为社区成员评价为主是当务之急。形成“以全市体育主管部门为龙头,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社区体育组织为载体,以居委会为基础,以市民健身站为阵地,以各项群众健身组织为带头人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管理制度,加强对社区体育人、财、物的管理,使我市社区体育管理纳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的轨道。从而更好的推动吉安市吉洲区社区体育的发展。

  [5]范国振,张宏,梁恒.广东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6(2):148-151.

  摘 要 在全民健身的政策热潮下,群众体育成为一个较大的突破口。靖港古镇作为一个以旅游业致富的千年古镇,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以期增强群众体育认知,并为地区的体育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在调查靖港古镇群众体育现状时,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问卷164份。

  在靖港古镇参加体育锻炼被调查者的164人中,分为如下几个年龄阶段:21到35岁占19.5%,36到50岁占38.4%,51到65岁占24.4%,66岁及以上占17.7%。

  通过调查这164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的发现,56.7%的人认为体育对于健康是非常有益,占总数的32.9%人认为体育对于身体健康有帮助,有10.4%的人觉得是否从事锻炼对身体没有多大影响,持无所谓态度。

  被调查者中有部分的人最初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为了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但绝大部分的参加体育锻炼是以增加经济收入为目的,一些老人或妇女由于体力活动不多,他们希望将扇子舞、腰鼓、舞龙舞狮等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副业,获取一些额外的经济收入。

  靖港古镇居民家庭用于投资他们所参加各项活动时购买器材服装的消费(不包括用于生活的运动鞋服等)情况如下:6.1%的人家中没有专门的体育投入或消费行为,而投入超过1000元以上的家庭也只占了15.2%。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群众劳动强度明显下降,空余时间延长,参与体育锻炼自然人数增多。选择一周参加“3次或以上”的居民最多,占总人数的47.6%;一周只参加“1-2次”的人约54人,占到了总人数的32.9%。

  体育人口是指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感觉到中等以上的负荷强度的人。靖港古镇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30分钟以下的占17.1%,30-60分钟的占51.8%,60分钟以上的占31.1%。

  靖港古镇的居民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人们最常见的慢跑和散步,以及当地作为商业盈利的特色项目,如腰鼓,扇子舞,舞龙舞狮,和当前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盛行的广场舞等。这些丰富多样的项目受场地影响小,活动人群不限制年龄,老少皆宜。

  活动的场地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靖港古镇地理位置优越,依山伴水。政府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在古镇的建筑前有着大型专门的广场,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次,居民自家庭院,公路街道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

  靖港古镇进行体育锻炼的特殊目的和方式直接影响了靖港古镇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该镇共有17个行政村,共有3个由18人左右组成的腰鼓队,2个由35人左右组成扇子舞队和2支由15人左右组成的龙狮队。其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

  1.靖港古镇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所占比重大,且多数能认识到体育带来的益处。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为主。但以经济收入为目的的群众比例相对较大。2.居民在体育方面的年均消费并不高,但每周参加运动的次数以及时间相对较多。3.靖港古镇可进行集体项目的非专业场地大,但专门的场地设施十分缺乏,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多样化发展。4.靖港古镇居民参加的有组织的活动占大部分,一般以当地特色的盈利活动广场舞、腰鼓、扇子舞为主。

  1.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使人们正确认识体育的健身功能,不要单纯的以增加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去锻炼。2.有效发挥现有场地设施的作用,政府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专业的体育场馆设施。3.积极挖掘适合大众身心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推广科学实用、简便易行的体育健身方法,通过群众体育这个平台普及发展具有特色的群众体育文化。

  [2] 虞重干.体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纽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39-40.

搜索